“3·15”消費者權益日即將到來,關於網購陷阱的問題再次被翻出來,引發關註。雖然這已不算新聞了,但正因為網購問題越來越多地卷入百姓生活中,甚而成為新的“社會病”,確有治理之必要。諸如不能退貨、質量無法保障、仿冒品無法檢測,乃竹北售屋至貨到付款才發現是山寨品之類,讓公眾經濟利益受到損害的同時,還很難索賠,更別說讓有關部門強力打擊商家的無良行為了。
  網購在國內之所以能繁榮興旺,首先在於其低價優勢的誘惑。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滲透,網購洪潮已席卷主流的有消費能力的人群,無論男女老少什麼階層,都樂此不疲。別說衣服澎湖民宿鞋子,就連手機電腦甚至汽車都可以網上交易,成為尋常人家的事情。
  儘管網購大有取代街頭實體銷售的架勢,但針對網購的法規監管卻一直非常薄弱。而保護消費者和商家權益,維護交易雙方公平的責任,幾乎都是靠運營商平臺的自家規則來操控的。這種民間事務的自治,一方面可能比工商部門更加有效,比如“差評”製冰機二手買賣多了的店鋪基本上就玩不下去了;另一方面,也因缺乏政府的介入,運營商平臺不可能施行執法權,監督也是有邊界的,大量惡劣的店鋪依然有規避之術。
  比如大多數店鋪都會打出“正規行貨,支持專櫃驗貨”,“假一賠命”的說法,然而,如果真的細問之下,對方可能會“坦誠”回應:質量很好,出口的,和正品沒有區別。同樣,所謂驗貨也是假的,因為多數專櫃根本不提供驗貨服務。更有不少所謂的第一店、旗艦店明明就是在偷賣仿冒品、水貨,但只要消費者不投訴、想省錢,電商平臺也不可能去把它封掉。大量化療飲食原則的脫離正常商業秩序的貨品就這樣赤裸裸通過網絡賣到千家萬戶,即便像有的人雖討厭翻版書,可看著它真的很便宜,慢慢地也可能會容忍和習慣之。最終形成了你情我願、自甘墮落的山寨商業怪圈。
  因此,真要打擊網購陷阱,往往會發現網絡生態的尷尬。比如衝著低價購買的消費者,本身可能就缺少在正牌店鋪消費的經歷,甚至把手機筆記本之類當做易耗品,不要發票,也懶得較真。再加上國內年青一代的宅文化心理膨脹,把網絡當做所見即所得的場所,脫離真實生活比較,忽視起碼的經濟規律,以為低價和低風險能兩全其美,預防癌症把網絡人氣指標當做了信賴的指南。偏偏網商可沒有消費者那麼單純,往往能投其所好先設下局,因此人們除了責怪有關部門不作為,是不是也該檢討一下自己,在當前社會環境下,過分依賴虛擬交易,脫離線下生活,是不是也是一種人生誤區呢?
  耀琪  (原標題:打擊網購陷阱,買者當先自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d01adgt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